我市精准施策稳就业促创业
定義:透過觀察以及整合,從中定義出想處理的問題核心
《ETtoday》的一則Podcast節目拿下去(2022)年的卓越新聞獎,節目花了1個月時間製作,但點閱數連500個都不到。除了公平分潤的大前提外,台灣記者協會理事李志德表示,記協進一步主張平台付費給媒體應該要有二次分配機制,以此費用來鼓勵優質的報導,若既有媒體機構開發新的項目,或是長時間、大範圍的國際報導,也能提供專案補助。
現今的新聞量變大,監視器、行車記錄器新聞因此出現,因為這樣的內容剪輯或抄寫都最快,「新聞內容是這樣下降的,那樣的要求讓你沒辦法這樣做事情,不是新聞記者不努力。那麽,新聞媒體後續還能如何爭取權益?台大新聞所教授林照真建議,現行媒體的公會組織有必要再調整,很多原生網路媒體沒有公會可以參加,而像聯合報則是傳統媒體參加報業公會、網路部門參加雜誌公會。立委范雲今(15)日召開公聽會,主張新聞有價、新聞媒體應能與數位平台議價,這是立法院首場針對相關議題召開的公聽會,同時也是第一次邀請勞方代表在議題中發聲。3年前從主播台走入立法院的立委林楚茵強調,他清楚暸解大規模跨國平台對於內容產業、尤其新聞媒體造成的影響,因此一定要有媒體議價的相關法規,才能促使媒體、數位平台雙邊上談判桌進行聯合議價,但政府僅能作為仲介者、而非裁罰者,不能直接深入談判桌,要遵循雙邊的商業機制。不過,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羅世宏坦言,澳洲能成功訂出媒體議價法有其特殊條件,包含媒體集中度非常高、一個集團佔了市場五成以上,且集團在全球都很有影響力,再加上澳洲政府跨部會全力相挺,而台灣幾乎不存在這所有條件,要努力的東西還有很多。
近年有網友常笑稱:「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嚴文廷坦言,聽到這樣的說法非常辛酸。延伸閱讀 強渡關山恐重蹈澳洲的覆轍:世界各國的媒體議價立法,能給台灣什麼啟發? 學者推民間版「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草案」,強調不是為了媒體生計,而是關乎大眾利益 與臉書、Google數位平台議價:學者建議參考澳洲立法,輔以基金模式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新聞台的新聞部人力都是300、400人起跳,電視台24小時、365天都要排播,目前的資源已經不足以讓新聞台健全發展。
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副署長林俊秀最後回應,數發部有持續和數位平台溝通,第一波會先由兩大平台提出方案、規劃細節並討論,3月會啟動第二波,召集大型平台、網路平台的新聞媒體做討論。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影音專題《何事又來》在台灣新聞攝影大賽中得獎,這個專題耗時4個月,點閱數甚至沒有破千。嚴文廷主張,應提撥部分分潤投入強化第四權韌性,補助優質報導或調查計畫,並由業者、工作者、數位平台、NGO組織與專家學者共同監督。
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代表電視台發言的中華民國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商業同業公會秘書長陳依玫則指出,2016年是廣告收益變化的黃金交叉,無線電視台加上衛星廣播總共上百多個頻道,只剩下175億,數位廣告卻在這一年達到482億,且集中在Google、Meta兩家公司。
范雲強調,希望藉由各方深入交換意見,提供政府部門及立法院建議。即時新聞、新聞流量影響,記者一天發十幾則新聞 工商時報社長、台北市報業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國瑋在公聽會上代表紙媒發聲,他強調公會會員如中時報系、聯合報系、自由報系,都投注龐大人力、財力、物力在數位轉型,但像是張廖萬堅提及的報紙廣告營收,企業在數位媒體的廣告投放從10年前的85億、到2020年的482億,雖然整體廣告營收在增加,但傳統媒體的部分卻是減少的。隨著數位發展、即時新聞的出現,嚴文廷發現現在的後輩1天常常要發10幾則新聞,工作條件和過去截然不同,但新進記者的薪資卻完全不能相比。林照真表示,所有的媒體應該團結起來,以「媒體」的名義出現,到協商的時候是媒體跟平台協商,而不是聯盟代表跟平台協商。
Google、Meta等跨國數位平台在近年快速崛起,嚴重影響全球新聞媒體生態,隨著澳洲在2021年訂出《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我國立法者、學者、新聞從業者及相關倡議團體也加大力度,欲促成台版的議價法規,以達到台灣新聞民主的永續發展。他從廣告營收的角度談起,2010年報紙的總廣告營收為119.5億,2020年縮水到14.1億,最新的數字已經不到10億,數位平台看似為新聞帶來高流量,但他認為,流量的利益似乎都被數位平台壟斷。林妏純也提及,過去大家討厭「內容農場」式的標題,他們拿掉這樣的標題,Google觸及率卻下降了40%,反而是有農場標題的新聞在第一列,「請問我們該怎麼辦?」 將近20年前,《報導者》資深記者、全國傳播媒體產業工會理事長嚴文廷就開始任職聯合報系,當時1天只要發1到2則的新聞,記者專心跑好新聞就好除了公平分潤的大前提外,台灣記者協會理事李志德表示,記協進一步主張平台付費給媒體應該要有二次分配機制,以此費用來鼓勵優質的報導,若既有媒體機構開發新的項目,或是長時間、大範圍的國際報導,也能提供專案補助。
新聞台的新聞部人力都是300、400人起跳,電視台24小時、365天都要排播,目前的資源已經不足以讓新聞台健全發展。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副署長林俊秀最後回應,數發部有持續和數位平台溝通,第一波會先由兩大平台提出方案、規劃細節並討論,3月會啟動第二波,召集大型平台、網路平台的新聞媒體做討論。
范雲強調,希望藉由各方深入交換意見,提供政府部門及立法院建議。Google、Meta等跨國數位平台在近年快速崛起,嚴重影響全球新聞媒體生態,隨著澳洲在2021年訂出《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我國立法者、學者、新聞從業者及相關倡議團體也加大力度,欲促成台版的議價法規,以達到台灣新聞民主的永續發展。
3年前從主播台走入立法院的立委林楚茵強調,他清楚暸解大規模跨國平台對於內容產業、尤其新聞媒體造成的影響,因此一定要有媒體議價的相關法規,才能促使媒體、數位平台雙邊上談判桌進行聯合議價,但政府僅能作為仲介者、而非裁罰者,不能直接深入談判桌,要遵循雙邊的商業機制。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ETtoday》的一則Podcast節目拿下去(2022)年的卓越新聞獎,節目花了1個月時間製作,但點閱數連500個都不到。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嚴文廷主張,應提撥部分分潤投入強化第四權韌性,補助優質報導或調查計畫,並由業者、工作者、數位平台、NGO組織與專家學者共同監督。近年有網友常笑稱:「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嚴文廷坦言,聽到這樣的說法非常辛酸。
現今的新聞量變大,監視器、行車記錄器新聞因此出現,因為這樣的內容剪輯或抄寫都最快,「新聞內容是這樣下降的,那樣的要求讓你沒辦法這樣做事情,不是新聞記者不努力。立委范雲今(15)日召開公聽會,主張新聞有價、新聞媒體應能與數位平台議價,這是立法院首場針對相關議題召開的公聽會,同時也是第一次邀請勞方代表在議題中發聲。
代表電視台發言的中華民國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商業同業公會秘書長陳依玫則指出,2016年是廣告收益變化的黃金交叉,無線電視台加上衛星廣播總共上百多個頻道,只剩下175億,數位廣告卻在這一年達到482億,且集中在Google、Meta兩家公司。林妏純也提及,過去大家討厭「內容農場」式的標題,他們拿掉這樣的標題,Google觸及率卻下降了40%,反而是有農場標題的新聞在第一列,「請問我們該怎麼辦?」 將近20年前,《報導者》資深記者、全國傳播媒體產業工會理事長嚴文廷就開始任職聯合報系,當時1天只要發1到2則的新聞,記者專心跑好新聞就好。
即時新聞、新聞流量影響,記者一天發十幾則新聞 工商時報社長、台北市報業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國瑋在公聽會上代表紙媒發聲,他強調公會會員如中時報系、聯合報系、自由報系,都投注龐大人力、財力、物力在數位轉型,但像是張廖萬堅提及的報紙廣告營收,企業在數位媒體的廣告投放從10年前的85億、到2020年的482億,雖然整體廣告營收在增加,但傳統媒體的部分卻是減少的。他從廣告營收的角度談起,2010年報紙的總廣告營收為119.5億,2020年縮水到14.1億,最新的數字已經不到10億,數位平台看似為新聞帶來高流量,但他認為,流量的利益似乎都被數位平台壟斷。
不過,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羅世宏坦言,澳洲能成功訂出媒體議價法有其特殊條件,包含媒體集中度非常高、一個集團佔了市場五成以上,且集團在全球都很有影響力,再加上澳洲政府跨部會全力相挺,而台灣幾乎不存在這所有條件,要努力的東西還有很多。影音專題《何事又來》在台灣新聞攝影大賽中得獎,這個專題耗時4個月,點閱數甚至沒有破千。林照真表示,所有的媒體應該團結起來,以「媒體」的名義出現,到協商的時候是媒體跟平台協商,而不是聯盟代表跟平台協商。延伸閱讀 強渡關山恐重蹈澳洲的覆轍:世界各國的媒體議價立法,能給台灣什麼啟發? 學者推民間版「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草案」,強調不是為了媒體生計,而是關乎大眾利益 與臉書、Google數位平台議價:學者建議參考澳洲立法,輔以基金模式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
那麽,新聞媒體後續還能如何爭取權益?台大新聞所教授林照真建議,現行媒體的公會組織有必要再調整,很多原生網路媒體沒有公會可以參加,而像聯合報則是傳統媒體參加報業公會、網路部門參加雜誌公會。隨著數位發展、即時新聞的出現,嚴文廷發現現在的後輩1天常常要發10幾則新聞,工作條件和過去截然不同,但新進記者的薪資卻完全不能相比
他說:「2023年,推測中國廠商將增加他們的採購量,儘管2023年第1季的需求相對疲軟,但第2季開始需求將隨之上升,下半年則會出現季節性需求高峰。2月14日群創表示,將與印度礦業集團Vedanta及其子公司Vedanta Displays Limited基於印度及新興市場長期業務發展考量,協助其在印度建立TFT-LCD顯示面板前後段生產據點,並簽署技術移轉合約。
此外,Omdia顯示面板研究業務首席分析師Deborah Yang表示,中國電視製造商傾向於在供過於求的市場上戰略性地提供更多低價面板,以確保品牌自身和代工廠商(OEM)皆能把握商機。群創瞄準全球景氣谷底翻揚 事實上,受到全球消費市場需求不振,電子零組件庫存高漲,面板報價直直落,不過近來似乎有好消息傳出,群創看見了復甦的契機,因為庫存開始轉好。
群創預期,儘管需求端仍面臨艱困,但面板廠控管產能利用率下,庫存已達健康水位,同時,疫情逐漸穩定,全球經濟不確定因素也減少,將持續優化產品組合及加強非面板應用領域技術,並且維持營運及財務狀況穩健。如果2023年這項採購計畫得以實現,市場將恢復到2020年採購量的高峰,或比過去4年的平均水準高出3%。2022年6月,鴻海董事長劉揚偉率隊大動作拜訪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洽談投資事宜,旋即和Vedanta敲定簽署合作備忘錄,協同成立1家合資子公司,由Vedanta持有6成股權,而富士康則掌握剩下4成股權。總體而言台灣兩大面板業者合計年度虧損為490億元,相較於2021年的行情有天壤之別。
跟著母公司鴻海(Foxconn)的腳步,台灣面板大廠群創(INNOLUX )14日宣布,向印度礦業集團簽署「技術移轉合約」,協助它們在印度建立TFT-LCD顯示面板前後段生產據點,再將配合鴻海打造28奈米、12吋的晶圓廠,掌握晶片和面板兩大關鍵零組件,就近供應當地市場電子產品需求。本次技術轉移也呼應了近來國際上供應鏈分散的趨勢,美中對抗下許多電子零組件業者紛紛將目光放到了具有人口紅利優勢的印度。
最後,儘管許多經濟學家對2023年的各項預測結果都較負面。群創技術轉移Vedanta,跟著母公司鴻海的戰略佈局 受到全球不景氣影響,台灣面板大廠群創於14日公布去(2022)年第4季稅後虧損新台幣123.93億元(下同),每股淨損1.3元,這是近43季以來最差的一季,此外,年度虧損累計達279.9億元,每股淨損2.76元,近十年低點。
根據Omdia電視顯示面板和OEM情報服務報告顯示,全球一級電視製造商期待已久的液晶電視面板需求復甦指日可待。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
#相关推荐
-
评论列表 (0条)